让信息处置更快一步
——河南局强化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侧记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南局值班室值班员赵帅利用国家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查看辖区煤矿瓦斯浓度曲线。突然,该系统弹出红色报警信息,警报声骤然响起。该系统显示,辖区一煤矿瓦斯超限。
赵帅立即将报警信息分别推送至监察执法五处和该矿。不到10分钟,该矿分管安全的副矿长回复:“我们已组织撤人,超限原因正在排查。”
没过一会儿,该矿汇报,初步查明瓦斯超限系煤壁片帮引起。经监察执法五处现场核实,该警报解除。
这是记者在河南局值班室看到的一幕。
河南局值班室值班员分析研判监测预警情况。
为提升监察执法效能,河南局下足功夫,采取严格有效措施,实现事故接报高效处置、值班值守规范有序、风险隐患闭环管理,全力织密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一张网”。
事故接报更高效 从“手忙脚乱”到“一键生成”
河南是全国重点产煤省份之一,煤矿自然灾害风险突出,其中煤与瓦斯突出煤矿72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煤矿31处。加之部分煤矿进入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等灾害耦合叠加。
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如何实现事故信息处置更快一步,是河南局持续探索的课题。
“事故接报处置往往需要分秒必争。”河南局统计中心主任张付现说,过去,值班员接报事故时,一手紧握电话听筒,一手匆忙记录,挂断电话后还要反复核对信息,再撰写书面报告……整个过程紧张忙乱、效率低。
为增强“首报”意识,严格落实10分钟电话报告、30分钟书面报送要求,提高报送时效,河南局推行事故接报处置卡,将信息来源、接报时间、事故类型等关键要素提前排版。值班员只需在相应栏目打勾填空,便可快速完成信息采集。这张看似简单的卡片,让信息报送流程实现标准化,有效缩短事故接报处置时间。
填报卡片信息虽然方便很多,但能不能让报送流程再快些?
2024年底,河南局统计中心提出自主研发智能接报处置程序,并将全省煤矿基础信息和历史数据导入系统架构。历时3个月,河南局矿山事故接报处置程序正式上线。
此后,该程序先后完成3次版本迭代。“贴合实际、更快一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参与程序开发的河南局统计中心专职值班员田野表示。同时,所有值班员参与试用、集中讨论。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们一次次修改代码,持续优化算法,细化界面与操作指引。
如今,值班员接到警报,只需在简洁直观的程序界面勾选相应选项,输入煤矿名称,该程序就会自动关联填充煤矿基础信息,生成规范的事故报告。即使身处应急状态,值班员也能从容操作。
“原来,我们写事故报告需要15分钟,现在只需3分钟便可完成。”河南局统计中心副主任周泳说。
值班值守更精细 从“碎片化”到“一盘棋”
河南省煤矿生产建设、各类系统联网状态、井下画面等信息在河南局值班室大屏上实时显示。值班员常常“身兼数职”,既要处置突发事故信息,又要负责监测预警、重点时段应急值守、气象预警协调等任务。
据统计,2024年,河南局值班室共编制发布监测预警日报366份,发送预警通知单1084份,重点巡查煤矿366矿次,向监察执法处提供问题线索1338条;针对煤矿瓦斯、一氧化碳异常波动情况,发布超前预警信息912条,调度煤矿500余次。
同时,河南局创新推出“3251”预警值守模式,通过建立标准化工作台账,明确11项规定动作及其时间节点,实现查看有记录、消警有痕迹、表格有规范、处置有流程,形成“以流程管事、以制度管人”的局面,值班室上下“一盘棋”。
据了解,“3251”预警值守模式中的“3”,代表每日三次定点巡查国家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时间节点分别为9时、15时和20时,值班员需按时查看并做好记录;“2”指两项重点信息汇总任务,即煤矿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汇总、蓝色预警信息分析反馈情况汇总,实现“大小风险皆闭环”;“5”则指五类关键处置表单,即一般风险预警通知单、重大风险预警通知单、一般风险消警核准单、重大风险消警核准单,以及每日必报的瓦斯超限报警闭合处置单,构建从发现到销号全过程闭环;“1”指每日针对一处重点煤矿开展线上专项巡检。
“这一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其前身可追溯至2020年的监测预警‘33351’运行模式。”河南局统计中心副主任郑磊介绍。历经多年实践,该局不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增强操作性,逐步迭代形成如今的“3251”预警值守模式。
隐患处置更扎实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巡检”
有了成熟的工作模式,河南局又建立了监测预警处置“值班查看—预警接警—响应处置—分析研判—核查反馈”闭环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其具体工作职责、相关程序等,督促煤矿企业及时跟踪处置煤矿安全监测预警报警信息。
河南局严格落实一小时内填写报警原因和处置措施,做好部门间协同联动,收集反馈情况,完成工作闭环。
今年7月31日,新密市一煤矿13060工作面上隅角T0甲烷传感器超限报警,报警时长6分9秒,最大值为2.77%。该矿填写报警原因为甲烷传感器故障所致。
正在值班的田野通过甲烷数值曲线分析、工业视频回放,发现该工作面回风巷T1甲烷传感器紧贴巷道一侧的巷帮悬挂,在T0甲烷传感器超限报警后,井下工人才将T1甲烷传感器挪移到正确位置,初步判断T1甲烷传感器当时未能反映真实情况,本次报警可能为真超限。
对此,田野立即将相关线索推送给监察执法一处。监察执法一处组织骨干力量对该矿启动专项监察执法,现场查实10条监控系统安全隐患。
这起甲烷传感器超限报警事件并非个例。今年3月30日,登封市一煤矿2212下顺槽临时避难硐室甲烷传感器报警持续51秒,最大值为3.32%。
值班员张晓波通过查看国家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发现该工作面T1甲烷传感器数值较低且未报警,立即通知监察执法二处核实。
监察执法二处迅速到现场核查,发现该矿采用风筒末端风流吹甲烷传感器进气口的方式,人为造成T1甲烷传感器监测数据失真。
河南局监察执法二处监察员前往现场核查,在井下比对甲烷传感器数值。
“通过国家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我们既能动态掌握煤矿井下实际情况,又能提前预警、超前防范、精准执法。”监察执法二处处长刘春孝说,他们已将“加强视频监控管理应用”列入今年后4个月煤矿安全监察重点,强力推进煤矿井下“无视频不作业”。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理论和实操培训、业务知识与数据分析培训有机结合,让每名值班员都成为‘情况通’‘数据通’‘处置通’,确保遇到突发情况扛得起、顶得上,坚决守牢全省矿山生产安全防线。”河南局局长杨洪光说。(记者赵鹏璞 祝雅思 胡泊)
来源:中国煤炭报2025年9月20日第003版